宇宙的边界在哪里?时间是否有起点?昨天,“浩瀚星海,无穷探索——从《时间简史》看人类对宇宙的追求”研讨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。这场由上海市科协指导、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等机构联合主办的活动,汇聚了天文学家、科普作家卞毓麟和李数、摆展等青年科学家,他们从微观粒子到宏观星系,为公众揭开了宇宙的神秘面纱。
从远古人类对星空的好奇,到如今的天文学研究,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源于与生俱来的求知欲。研讨会上,卞毓麟以“人类天生是追星族”为主题作了主旨报告。“几万年前,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,原始人注视着璀璨群星,思考它们为何明亮、为何高悬。”这位天文科普作家用想象还原了人类探索欲的起点。
卞毓麟在“浩瀚星海,无穷探索——从《时间简史》看人类对宇宙的追求”研讨会上演讲。
他还分享了《时间简史》出版背后的故事。1988年,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·霍金写的《时间简史》由其中国弟子吴忠超和许明贤翻译成中文。中文版最初征订数只有区区几百册,后经学术界推荐,1995年起“出圈”,在中国迅速流行起来,至2002年印数达40多万册,带动了中国科普出版事业的发展。
这几天,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插图版《时间简史》在上海书展亮相,将这本经典重新引入读者视野,以丰富而生动的插图吸引了新一代“追星人”。
当经典著作引导公众探秘宇宙,科学家们在前沿领域继续探索。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教授李数介绍,宇宙起源于138亿年前的大爆炸,而科学家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等大科学装置,能开展目前人类可实现的最高能标下的物理实验,从而逼近宇宙创世之初的高温高能状态,仿佛开发出一个“微观宇宙大爆炸模拟器”。
“就像用探针可以探测物质结构,越微观的粒子越能帮助我们理解宇宙的微观奥秘。”李数告诉听众,“比如夸克的尺度仅为10的负18次方米,比纳米(10的负9次方米)还小9个数量级,但它们的微观基本相互作用深刻影响着宇宙的起源与演化,见证了极大与极小的统一。”
四位嘉宾在研讨会上分享观点。
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摆展的演讲主题是“宇宙的起源、演化与相变”。他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释了复杂的科学概念:“就像水会随温度变化在冰、液态水、水蒸气之间转换,宇宙在不同温度下也会发生相变。”当温度达到1万摄氏度以上,原子中的电子会脱离原子核束缚,形成等离子体,这是太阳等恒星的常见状态;当温度高达1万亿摄氏度时,组成质子、中子的夸克会摆脱束缚,发生“解禁闭相变”;更高的温度还会产生更多相变。
由于技术水平限制,人类无法在实验室里制造出极高温度,但宇宙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室。宇宙早期的极端环境中会发生各种相变,为物理研究提供丰富的数据。
“人类对宇宙的追寻无穷无尽,《时间简史》就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大众认知宇宙的大门。”卞毓麟在演讲结束前如是说。这场跨越微观与宏观的科学对话,不仅让听众了解到宇宙的“前世今生”,更点燃了人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,因为每个脚踏实地的人配资股票开户,都可以是仰望星空的追光者。
维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